找到相关内容113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杂阿含经研究

    (第二八七经)。  (4)安住事: 卷十五(第三七一经至第三七八经)。说明人的活命有四食。第三七一经:“诸此丘,有四食资益家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蛊搏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受则断……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者”。搏食也译为段食,即日常菜饭等饮食;触是六根发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触;意思食郎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有如心理学上的“希望”;识食的识是指“有取识”...

    郑以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0066243.html
  • ‘佛法概论’导读

    佛法中得到内心的自在和慈悲的人,这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有情生命的延续谈到四食----有情由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而维持生命,这包括了物质和精神、感官的摄取。而生死流转的根本则是无明与爱,无明...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1357476.html
  • 佛陀与形上学

    资益众生。何等为四?一、搏食(即一般饮料、食物),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当时一位名叫颇求那(Moliya Phagguna)的比丘忽然问佛:“世尊,谁以识为食?”这里,佛陀虽然使用了无人称的...

    D.J.Kalupahana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2764639.html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讲纲(1)

    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 (4)识食,识即有取识或结生识,执持身心而使有情生命相续不断。 3、四有 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4、无常相续的有情...

    恒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14776943.html
  • 佛随念的正思惟

    。二世间是名、色。三世间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四世间是四食:粗食、触食、意思食、识食。五世间指五蕴:色、受、想、行、识。六世间指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七世间指七识:眼、耳、鼻、舌、身、意、...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0484645.html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众生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通常,我们只是将食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但这里所说的食,包括了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断食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是色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触食是我们接触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则,即使家财万贯,贵为王侯,也照样活得百无聊赖;识食是指精神食粮,我们的精神若是崩溃了,肉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尸走肉"。...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5940096.html
  • 论佛教戒律观对“罪”的看法——以“罪”之判定为主的层级研究

    生命的能力。“识食”,指执取身心,与“爱染”、“无明”相应的识。  (二) 五蕴身心的局限  在非关伦理的层面,罪的发生,也有更心理的根源,那就是“五蕴炽盛苦”,此与“识食”相应。  有情的苦因,来自...

    释空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743500.html
  • 论佛教戒律观对“罪”的看法 以“罪”之判定为主的层级研究

    受挫,或是受到打击,也会导致人减低了延续生命的能力。“识食”,指执取身心,与“爱染”、“无明”相应的识。   (二) 五蕴身心的限   在非关伦理的层面,罪的发生,也有更心理的根源,那就是“五蕴炽盛苦”,此与“识食”相应。    有情的苦因,来自有情之“识”于四个蕴素上生起贪着(四识住)。一般习惯用思想来解释行为,却往往忽略了从需求来解释行为。贪欲不变,需求则永远匮乏,于是识蕴将会于色蕴、受蕴、想蕴...

    释空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844517.html
  • 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

    识食”等“四食”的教说,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9] 对此--------------------------------------------------...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譬如比  丘!画师若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妆画于色作种种像。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画师、画师弟子,宁能妆于色不”?比丘...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745814.html
  • 无著的唯识思想

    前后延续及每次生命执持的各种感官、执持生命的“识食”B23得以成立;同样,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一次生命终结时体温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逐渐降低的现象就无从出现。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已生有情识食不成。”B24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摄论》在论证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时,把部派佛教所说的轮回主体即中有和羯罗蓝纳入了阿赖耶识的范畴之中。   第四,如果离开...

    徐绍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7.html